临安区清凉峰镇在美丽城镇建设中紧紧围绕“五美”要求,不仅在“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上做文章,还在“治理美”中下苦功,通过“访调对接”结合“微法庭”的方式调处矛盾纠纷,助力美丽城镇建设“治理美”。
8月13日中午12时,清凉峰镇访调对接工作室,同时又是微法庭内,随着人民调解申请人章某和被申请人王某代理律师在人民调解协议书上签字捺印,这场历时三个小时的因用工过程中受伤引起的民事赔偿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随后,临安区昌化人民法庭副庭长现场指导双方通过手机“移动微法院”APP对该协议书进行司法确认,使该协议书具有和法院判决一样的法律效力。
申请人章某和被申请人王某同为清凉峰镇白果村村民。2018年11月23日,章某在王某所有的工地干活时不慎滚下山体受伤,后被鉴定为九级和十级伤残,花费医药费八万余元。章某伤好出院后双方关于赔偿金额一直无法达成共识。2020年8月13日,临安区昌化人民法庭和清凉峰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组成微法庭,对该民事赔偿纠纷进行调解。
微法庭内,平安办和司法所工作人员逐条解释相关法律依据,结合丰富的调解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对调解双方提出最佳赔偿方案。昌化法庭副庭长郑洪志以案释法,鞭辟入里,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让申请人逐步消除隔阂,最终同意赔偿方案,并且与被申请人代理律师握手言和。
“基层治理无小事,老百姓之间的矛盾纠纷一旦解决不好就会引发大问题、大麻烦。在农村,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甚至是隔壁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互相之间临时雇佣关系很普遍,用工过程中产生类似纠纷也很常见。可是事情一旦闹到法院,不管输赢,两家之间就算正式结下了梁子,几代人轻则老死不相往来,重则矛盾不断,时常流血斗殴,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清凉峰镇平安办主任陈益鑫说。
清凉峰镇在社会治理中积极探索,通过“访调对接”结合“微法庭”的形式,做到关口前移、提前介入,将人民调解作为化解民事纠纷的“第一道防线”,既体现了人民调解的人情味又发挥了法院审判的权威性,还能避免信访诉讼等方式带来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真正体现了善治为民“治理美”的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