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至30日,杭州市信访局“联百乡结千村访万
户第二批蹲点调研第三组在陈亮督查专员的带领下,赶赴富阳区大源镇史家村、大源镇居委会,就农村经济发展、民生突出问题、社会综合治理等深入了解情况,宣传政府政策、探讨解决思路。调研期间,共走访农户79户,梳理综合性意见6条,具体问题20余件,与村两委、居委会的同志和村民代表认真坐谈交流,了解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访察民生疾苦,听取群众意见,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镇、村发展建设思路。
找准发展瓶颈 谋划破局之策
调研组在史家村了解到,该村是一个山区村、经济薄弱村,山地多,青壮年基本外出经商打工,集体经济几乎为0,村里的日常开销和基础工作全靠镇里拔款,就是上个小修小补的工程也要等镇里支持。多年来,村两委和镇领导在发展村级经济,帮助农民增收下也下了不少功夫,但一些引起的作物种植不成功,加上连年来山林的主要经济作物毛竹又连续跌价,造成村集体和村民增收困难。近来,村集体又拟利用山地资源,开展农民承包地流转,引进适宜作物的规模化种植,并逐步开发建设民宿、生态旅游项目,但这些想法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大量的工作和资金投入,村里特别需要上级部门的支持。
调研组利用有限的时间,实地踏堪了村集体规划的山林实地,提出:要正确分析当地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同时要看清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宜居的优势,鼓励村集体和村民群策群力,因地制宜找到发展新思路。
在对待上级支持的问题上,一是要避免等靠要的思想,最终村集体的发展还是要靠村民自己,上级的支持只能起到“四两拔千斤”和“穿针引线”的作用,发展投入资金还是要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来解决。二是要充分利用好政府的扶持政策,要形成“受之以渔”的良性政策互动,利用政策资源形成村集体的造血功能,达到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的目的。就相关具体问题,调研组表示将帮助村集体反映和呼吁。
关注民生热点 关心民众疾苦
调研组走村入户,了解群众生活状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确有部分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致了富,但也仍有相当多的群众生活并不宽裕,有的还十分困难。由于史家村地处山区,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指标少,相当部分老年村民没有解决养老保险参保问题,有的甚至一家两口子都没解决,村民们强烈期朌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村干部反映,村里由于山区地貌,可利用地狭小,大量农地被划为基本农田,近些年来随着人口增加,村民的住房诉求上升,但苦于无地建房,这类矛盾十分突出。还有的村民反映村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他们对于今年四月通公交的富阳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充满了期待,但又怕到时解决问题不彻底。
通过走访,调研组深刻的体会到,当前农村的生活水平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特别是一些经济薄弱村的生活水平,还距离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正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的方向。
探察社会矛盾 共议管理对策
在史家村、大源镇居民管委会,调研组发现当地民风淳朴,社会祥和,但在一些村民利益分配和社会管理上还是不乏热点问题。
史家村一组村民就对数年前村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指标分配问题颇有微词,认为分配不是很公道,集体向调研组反映了问题。
大源镇居委会反映,该居委会是一个以管理各行政村居民和各企业事单位落地居民为主的单位,类似一个管理“挂靠”人员的机构,工作人员少,力量薄弱,很多工作管不过来,只能勉强为所辖居民提供一些开具各类证明的服务,很多社会管理服务工作跟不上。
一些居民也反映,说是居委会,但老年人没有组织,没有活动,一些死角的卫生保洁不及时,某些企业人员聚居地的截污纳管没有完全落实等。调研组都一一记录的群众的意见,和属地镇、村、居委作了深入交流,有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调研收获
深入群众很有必要
走出去,到田间地头去、到乡舍里弄去中去,看一看群众的生活,听一听群众的诉求,体验一下群众所处的环境,对机关工作人员深入群众、深入一线、体察民生疾苦、了解民生诉求、理清社会矛盾、了解为政得失极为必要。信访部门,日日与群众打交道,但坐在机关接访看信等候群众反映与主动走访群众,在与群众的拉家常、聊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还是有不同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就是在这样一点点春风化雨式的工作中贴近、融合的。
发展是第一要务
调研中发现的很多问题,其根源无不追溯到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了解决问题的条件,我们才掌握了打开问题的核心钥匙。没有经济发展的的支撑,无论美好社会的愿景还是和谐的社会关系,一切都如空中楼阁。
民生是第一诉求
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是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体现于何处?其实就是在群众的衣、食、住、行之中。发展要全民共建,改革成果要全民共享,只有人民群众生活好了,他们的满足感、幸福感、获得感才会提高,社会主义新的征程事业才能成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会有坚实的民生基础。
在这几天中,同志们深切感到,我们在调研民情,群众也在从他们的角度“调研”我们,目光所及,到处是群众殷殷期盼,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如何不辜负党的期望、群众所托,为杭州的建设、百姓的福祉尽肱股之力,这正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面前的课题。
为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